我刚开始学中医时,老师们上课经常提到阴阳,我总觉得这一概念过于抽象。对于缺乏传统文化基础的人来说显得有点陌生,甚至很多人觉得这是迷信。
图片
随着后来深入学习中医,尤其是我反复读黄帝内经原文,发现中医讲的阴阳奥义。
一次看李可老中医的一次采访,他说,中医看病就两个字“阴阳”,阴阳为八纲之首。“阴阳紧密联系如同水火,分则病,离则死。”
阴阳非常关键,无论是倪海厦还是中医临床大家李可老中医都强调阴阳非常重要。但我发现无论是看书还是跟别人交流起来很容易产生矛盾。
上学时中医基础老师上来也教了我们这个概念,但为什么我们理解不好呢?在不断看书和实践中我才发现这里边后很多迷惑的东西,容易让初学者琢磨不透。
因为“阴阳”两字太过于宽泛,如果讨论内容不设定,没有共识,讨论起来容易产生歧义。
首先,哲学上的“阴阳”。
哲学上的阴阳是抽象的概念,是中国古代哲学核心思想,源于先民对日月运转、天地现象的观察,从而提炼得出描述自然规律背后对立统一的基本法则,这也是伏羲易学思想基础 。
阴阳思想关键在于阴阳平衡,具体包括对立制约、互根互用、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四重关系。
阴阳思想强调通过动态平衡来解释万物生灭。中医内核思想也源于此,所以黄帝内经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提出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”核心观点。
这也是中医思维的底层框架,好比电脑的操作系统,在这套思维体系下可以运行很多种应用软件。例如理解人体生理的五行五藏理论,治病用的六经辨证等。
中医狭义“阴阳”
但除了哲学思维方式上的阴阳概念,又还有落实到具体的阴阳,也就是中医研究人体病理生理上狭隘的阴阳。
初学者,务必把这两种“阴阳”概念区分开来,因为具体内核是不一样的。
哲学上的阴阳是一种思维方法,是一种世界观。落实到人体,中医还有一对狭义“阴阳”概念。人体的精藏于肾,而肾中两种非常重要的“元素”,一种是物质精华叫阴,一种是能量精华叫阳。
李可老中医所说的阴阳,讲的就是人身体上狭义的阴阳。我初学中医的时候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杂来用,落到具体内容很多东西就难以理解。
我们可以用哲学上的阴阳来定义人体身上的很多东西,这是一对相对的概念。例如男女分阴阳,气血分阴阳,脏跟腑分阴阳,表里分阴阳,经络和脏腑又分阴阳等等。
而狭义的阴阳,就是在阴阳思想下把肾分出来的肾阴,肾阳,也叫“真阴,真阳”。
你看阴阳的内核是有所指代的,不能笼统的来讨论,一定要落实到具体内容。在学习中医路上,我困惑了很久,都说阴阳非常重要,但是,很多医家以及很多中医书籍讲阴阳的时候都是混为一谈。
了解到这两种内核的阴阳之后,我们回过头再去看中医的书籍,在看黄帝内经就明朗了。
黄帝内经“阴阳印象大论篇“讲的就是在阴阳视角下,我们的身体以及吃的东西是怎么区分阴阳的。
例如:
阴静阳躁,阳生阴长,阳杀阴藏。
阳化气,阴成形。
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;
寒气生浊,热气生清;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,浊气在上,则生(月真chēn)胀。
水为阴,火为阳。
阳为气,阴为味。味出下窍,阳气出上窍。
味厚者为阴,薄为阴之阳
气味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
寒伤形,热伤气。
小结一下:根据阴阳属性,人体的气和形为一对阴阳,气又分阴阳:浊气、清气;形体又分阴阳:上为阳,下为阴。
气味为一对阴阳,气为阳,味为阴。气味的功能又分阴阳: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。
寒热、水火又分阴阳。
这些按阴阳属性分类好之后,阴阳通属性容易归为一起,所谓同性相求。
阳
阴
变化:阳生阴长,阳杀阴藏
躁
静
清阳发腠理,浊阴走五藏;清阳实四支,浊阴归六府。
火、热
寒、水
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也
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
清气
浊气
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;
病态: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,浊气在上,则生(月真chēn)胀。
上、左
下、右
气
味
气分阴阳:清气、浊气;
味分阴阳:味厚阴,味薄为阳。
气
形
阳化气、精食气、气归精;阴成形、形食味、味归形。
病态:味伤形,气伤精,
腠理、四肢(表)
五脏、六腑(里)
清阳发腠理,浊阴走五藏;
清阳实四支,浊阴归六府
气味辛甘发散为阳
气味酸苦涌泄为阴
气味合化
扩展:
倪海厦中医心法,一招辨别阴阳,手把手教
这样把脉可以容易区分阴阳虚实
读经典学中医:《难经》白话解密第四难,把脉这样分阴阳
黄帝内经解密'气味’,隐藏在本草的阴阳之秘,治病用药全靠它
阴阳者,天地之道,男女巨大差别
我是中医二羊
中医是一种爱好,一种态度,也是一种生活。关注了解更多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